基于学科竞赛驱动的金属热处理卓越工程师培养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为了解决目前高等院校本科教育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活动、毕业生工程能力缺乏的现实问题,教育部于2010年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
为了解决目前高等院校本科教育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活动、毕业生工程能力缺乏的现实问题,教育部于2010年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1]。卓越计划通过改变传统教学中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强化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成为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突破。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二是按通用标准和行业需求制定学生培养方案;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
南京工程学院是一所省属地方高校,多年来已向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人才,为江苏地方经济及材料类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导向,材料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提升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在建立符合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的培训和全国材料热处理创新大赛。实践证明,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科竞赛的作用,为学生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培养学生成为卓越工程师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一 现有学科竞赛存在的问题
一般而言,重点高校的学科竞赛起步较早,开展情况相对较好,取得的成效较显著。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作为金属热处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虽然在学科竞赛实践活动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实践,在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竞赛项目较单一
目前与金属热处理直接相关的全国性竞赛仅有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全国材料热处理创新大赛”。参赛作品主要是近两年中获得的材料热处理与表面改性创新成果,如实物、软件、专利、论文等。因此,它只能考察学生对热处理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直观的检查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 学生基础设施不足
学科竞赛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基础设备和相应的资金配套支持。目前,我院的实验室配套设施尚较弱,且可利用的校外资源更少,因此严重制约了学科竞赛的开展。
(三) 学生参与率较低
由于全国竞赛的名额有限,竞争较激烈,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这对于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不利。有必要开展校内的金属热处理竞赛体系,督促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提升教学效果。
二 金属热处理竞赛体系的探索
针对目前金属热处理竞赛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整合现有的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活动,设计出“金字塔”式热处理竞赛体系,将人才培育与教学体系改革相融合,立体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金字塔”式热处理竞赛体系包括基础知识性竞赛项目(热处理知识竞赛)、专业技能型竞赛项目(热处理工程师技能竞赛)和创新设计型竞赛项目(热处理设计创新竞赛)。
(一) 热处理知识竞赛
热处理知识竞赛作为最底层的竞赛项目,其安排在学生参加过热处理工程师培训之后举行。参赛者以个人形式参加该竞赛。竞赛形式以考试形式进行。该竞赛以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资格证书为导向,旨在考察学生对热处理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二) 热处理工程师技能竞赛
热处理工程师技能竞赛作为中间层的竞赛项目,其参赛对象主要针对已取得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资格证书的学生。参赛者以个人形式参加,参赛者可以在所给操作命题中选择一种,进行现场演示操作。该竞赛主要考察学生在热处理实践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包括热处理炉操作能力,金相试样制备能力等。
(三) 热处理设计创新竞赛
热处理设计创新竞赛作为最上层的竞赛项目,其参赛对象主要是已具备热处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生。参赛者以团队(3~5人)形式参加,参赛者可以自主选择材料,对其进行热处理设计创新,提交设计报告。该竞赛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三 竞赛体系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影响
(一) 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目前,“满堂灌”课堂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普遍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理论知识的工程应用更是缺少直观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低。热处理竞赛体系的知识范围全面涵盖金属材料专业的大部分专业知识,是对学生理论知识体系掌握程度的综合考核,也是学生学以致用、熟悉和锻炼专业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热处理竞赛体系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学习效率和针对性显著提高。
文章来源:《金属热处理》 网址: http://www.jsrclzzs.cn/qikandaodu/2021/0714/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