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生为本多元融合的金属热处理精品课程协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引言 《金属热处理》是笔者所在学校材料学科的大类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金属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学科等多学科的融合交叉,主要介绍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工艺,具体包括
一、引言
《金属热处理》是笔者所在学校材料学科的大类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金属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学科等多学科的融合交叉,主要介绍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工艺,具体包括: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各种热处理工艺方法和应用范围、热处理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热处理工艺制定原则等。这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应用热处理工艺奠定基础。通过该课程,学生要掌握金属材料在加热、保温和冷却过程中固态相变规律,以及过冷奥氏体发生珠光体、马氏体和贝氏体转变的原理,要熟悉正火、退火、淬火、回火和固溶时效等工艺,了解热处理技术和装备的最新发展状况。
二、主要教学问题
该精品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要紧贴金属热处理科技发展前沿,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学生学习中常常呈现“学而无趣”“学而无思”“学而无用”“学而无实”等现象,这些现象折射的主要教学问题有以下方面:
1.知识体系繁杂,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培养”要求。目前的教材内容繁杂、抽象、枯燥,而不同版本之间的内容大体上相同,重点不突出,章节之间缺乏较好的连贯性。课程的32学时有限,教师除讲授相关理论及主要工艺外,没有足够的学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需求。
2.教学模式单一,不能适应学生“自主性选择”要求。目前该课程仍采取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纯理论课程教学可行,但对抽象性和实践性强的专业基础课,会产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不能自主、积极、主动参与理论教学过程和实验过程的情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理论实践脱节,不能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要求。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所讲述的“四把火”是实际生产中热处理工艺的主要手段,必须通过实践认知才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未掌握热处理相关理论的情况下进行实践,学生只能感性接触,没有理性判断,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创新性,无法使学生适应材料学科领域飞速发展带来的激烈国际竞争。
三、改革创新举措
面对这些教学问题,本团队基于以生为本的育人原则,按照“知识理论为本→创新实践为魂→综合素养为翼”这一思路,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训练等四方面对该精品课程进行融合协同创新和探索改革实践。
1.基于立体主线的知识体系优化,化繁杂为清晰。以材料学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结合学校2013年重新修订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本团队有针对性地对教学体系进行再设计,精心组织知识体系,适当淡化过于深奥的理论和公式,构建立体式知识框架,使知识体系更加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
2.基于应用导向的教学内容精选,化啰唆为简洁。本团队明确了金属学原理、金属热处理原理及金属热处理工艺三大知识模块,强化“铁碳合金”这一知识主线,突出“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这套热处理工艺手段,精选课堂讲授内容,避免教学内容的多而全和教学方法的“满堂灌”。
3.基于多元协同的探究教学改革,化抽象为具体。根据该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多元协同式的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动画、案例教学、有限元仿真等多元化教学模式相结合,利用课堂和实验等环节协同传授“工艺—组织—性能—应用”工程实际应用方法,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本研究完成主讲教师课堂教学录像现场录制工作,建设了课程网站,完善了教学文件,建立了具有特色的试题库和电子教案。
4.基于实践训练的创新能力培养,化囫囵为融通。针对金属热处理要求知识融合程度高和集成创新能力强的需求,为克服该课程实验教学环节较为薄弱的不足,在校内教师安排的4学时热处理实验的基础上,本团队充分利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和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实践训练机会,努力加强学生创新性综合性能力培养,使书本的死知识变成活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知识的所学即为所用。
文章来源:《金属热处理》 网址: http://www.jsrclzzs.cn/qikandaodu/2021/0714/577.html